发布时间:2025-04-05 19:45:51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这是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点。
但它是什么样的伦理学,这一点却从未有人认真研究过。但也不使用内在超越(牟宗三)的说法,而是强调其自我超越。
但中国哲学则比较重视情感以及与理性的统一,是情感型的而不是理智型的。中国哲学的心灵境界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重新解释。冯友兰先生提出中国哲学的境界问题,却又用实在论的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德性是心灵的存在问题,境界是心灵存在的方式问题,伦理则是心灵境界的实现和应用问题。内在超越除语言表述上的问题之外,还有实体论的问题,而自我超越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它始终没有离开形体之我而又超越了形体我,这是中国哲学的辩证法。
这既是中国哲学的缺点,也是它的特点,由于缺乏分析,这种理论具有原始性,但境界的整体性追求,又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前瞻性,能给现代人以很多启迪。我提出这一看法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为什么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哲学而不是知识论的哲学,并有助于改变用西方哲学模式研究中国哲学的做法。这一点被某些人称之为原始落后性与未开化性,即没有将人从自然界真正分离出来,建立起人的独立意识或人的主体性。
仁义则是就人而言的,只有人才有仁义,也只有人才能尽其仁义而成物。人们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这不只是文学语言,也是真正的哲学语言。刚柔交错而生变化,变化而生生不已,如上所说,我们不能将《易传》所说的变化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物理变化(尽管它是最基本的),也不能仅仅理解为生物学的自然进化,而应当理解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连的生命流行,其中便有目的性和道德进化论的意义。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能够离开大地的,天空中的飞鸟也不例外。
这里所说的近取诸身,不仅仅是纯客观的观察问题,而与人自身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密切相关,不仅是客观的观察,而且是主观的体验,观察和体验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说,在观察中有生命体验,在体验中有客观观察。大人之所以为大,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他们能与天德合一,充分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易传》看来,人与自然界本来是统一的,不能分离。《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人不仅有特殊地位,而且有特殊作用,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这就决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这方面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不必多举。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盛德,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八卦究竟是不是伏羲所作,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古之圣人作八卦,是在仰观俯察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过程中作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易传》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实际上是它的生态哲学的最高表述。《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易传》在谈到天之诸象时,都与生命现象有关,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1],天地变化,草木蕃[2]。从天方面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万物的生命来源于天,生成于地,正因为如此,《说卦传》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这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全面的描述,它不仅包括大人的道德人格,而且包括大人的种种功业。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易传 生态哲学 。二 这样看来,人作为天之所始,地之所生,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一部分确实与其他万物不同,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在自然界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其实,《易传》早已作出了回答,这就是生,即它的生命意义。
可见,《易传》讲存在哲学,是有道德意义的,是要追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知对于德、业都很重要,尤其与功业、事业有直接联系,而业是以致用为目的的。
柔刚显然是同阴阳对应的,但阴阳是无形的,多以气言之,故为天之道,柔刚则是有形的,多以形言之,故为地之道。【提要】《易传》把天地自然界看成是有生命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正来自这个自然界。
历来说易者,都认为易有三义,三个方面的意义合起来,就能代表易的全部精神。[7] 既要以知周天下,又要以道义济天下。
《易传》讲天人关系,常常用比拟的方法(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比类、拟议等等),这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并非一般的自然哲学语言或认识论的逻辑语言所能说明。与天地合其德之德,从天的方面说,就是生生之德、元亨利贞之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时变,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活动,因此,要观天文而察时变,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时变相适应、相谐调。这既是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的德性所要求的,人类的知性活动应当在这一前提下进行。
辅相即是辅佐天地以完成其生长之宜。这不仅是一个价值推论,而且是自然演化的事实。
人要生存,当然需要向大自然索取,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6]存存即存其所存,所存之存,就是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存其所存,就像出入门户一样,是人人应当实行的,这个道义就是道德义务,有没有道义,就是能不能尽道德义务。
至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1],则包含着古代协同学的原则。对易卦的这种解释,意在说明,周易就是讲天、地、人三材之道的,进而言之,是讲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
正如《系辞上》所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这三个范畴就其关系而言是讲天人合一的,其基本思路在《易传》中已经形成了。这可说是万物生成与人类进化的一幅自然历史图画。这所谓自然性,不是纯粹生物学上所说的生物性,而是具有生命的目的意义和道德意义,也就是说,对人而言,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而且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源。
正是这两种要素及其作用推动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产生了一切生命。但问题的关键是,人不能只索取而不回报,只享受其权利而不尽其义务。
这正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所谓三义就是,一者变易,即认为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辩证法的。
我们知道,易简的根本意义是资始、资生,即生生之理(刚健、柔顺之理在其中,也是说明生理的),因此,理与性又联系起来了,它其实就是性命之理。以天为最高神的思想,在《易传》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欢迎分享转载→ fgf0n.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